学校主页| 科研创新服务平台
最新研究

最新研究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最新研究 > 正文

隋建利

中国经济韧性的时空敛散与异质分化特征——基于马尔科夫区制转移混频动态因子模型的识别

日期:2024-04-30 点击数: 来源:

 

《管理世界》2024年第3

 

作者简介

 

隋建利,吉林大学商学与管理学院教授。研究方向:计量经济学、宏观经济学。


文章概要

近年来,中国经济在纷繁复杂的内外部环境中经历了多重考验:从内部看,中国正经历着人口增速放缓、资本积累流失以及新生产环境和新消费需求的变化,处于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从外部看,全球经济复苏趋缓,地缘政治风险波动加剧,不确定性因素日渐活跃。然而,在内外部双重压力下,中国经济依然展现出强劲的增长韧性和发展潜力。因此,如何以经济韧性的持续提升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成为当前的重要问题。

有鉴于此,从经济扩张与经济收缩视角出发,探究中国省际、区域、国家经济韧性的时空敛散及异质分化特征,既有助于探索全面提升经济韧性的有效途径,也有助于辨析经济韧性的区域间差异,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下好“全国一盘棋”。

在理论层面,通过抵抗力韧性与恢复力韧性两个维度深入剖析经济韧性,创新性地提出4种经济韧性类型——无恢复力韧性、低恢复力韧性、中恢复力韧性、高恢复力韧性。同时,结合经济增长因素、经济周期因素以及区域经济因素等多维动能来源,构建基于经济扩张与经济收缩视阈的中国经济韧性体系脉络,并进一步厘清依照经济扩张与经济收缩甄别经济韧性的总体理论逻辑。

 





 

1.经济韧性的理论内涵与分类



2.基于经济扩张与经济收缩视阈的中国经济韧性体系脉络

 

在实证方面,构建异质性扩张与收缩的马尔科夫区制转移混频动态因子模型,基于中国大陆30个省份2004年—2021年七个类别的十个变量,提取省际、区域、国家经济形势指数,并进一步获取经济扩张指数与经济收缩指数,从“时”与“空”两个维度深入探讨中国省际、区域、国家经济韧性的时空敛散特征,并对经济韧性的“量”与“质”进行辨析。另外,还通过地理区域与产业结构双重视角,全面剖析中国经济韧性的异质分化。

本文主要结论:一方面,扩张期国家与东部抵抗力韧性较低,“量”的恢复力韧性较高,中西部则恰好相反;调整期西部与东北经济韧性下降存在时滞;收缩期国家与东部经济平稳性凸显,恢复力韧性增强;恢复期国家与东部“质”的抵抗力韧性与恢复力韧性提高。另一方面,第三产业对经济韧性的贡献日益增强,实体经济对经济韧性起主要作用,技术市场发展初具规模,数字经济抗风险、助复苏优势有所显现,但是尚未成为经济结构的主导。

本文政策启示:第一,需更加关注经济发展的“质量”,促进经济韧性向以“质”为核心、以“量”为辅助的方向转化;第二,深化东部地区技术辐射深度与广度,推动中西部地区传统产业改造升级,以科技助推东北制造业转向“智造”;第三,以城市群作为基本发展单元,形成“优势集聚、多级带动、周边辐射”的经济空间布局;第四,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夯实实体经济根基,推动关键性技术攻关取得重大突破,推进数字经济与传统行业深度融合。

本文边际贡献:第一,深入挖掘经济韧性的理论本质,构建经济韧性研究体系脉络,为巩固增强经济韧性与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切实可行的研究途径。第二,清晰阐释基于经济扩张与经济收缩视阈探讨经济韧性的完整逻辑,有效克服现有研究方法的局限,为探索经济韧性提升路径提供全新研究思路。第三,多角度识别中国省际、区域、国家经济韧性的时空敛散、“量”与“质”的动态变换以及异质分化,为促进区域经济高质量协调发展献计献策。第四,所构建的计量模型能够在面临较大外部冲击时,更加精准地识别不同幅度的经济扩张与经济收缩,为相关研究提供更为丰富的模型选择。

未来可进一步拓展研究视角,除了经济形势外,尝试从研究对象更为多元化的角度实证探讨中国经济韧性的演变。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