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顶尖社科研究的“国家队”
吉林大学召开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总结汇报会
发布日期:2024-03-18
编校: 文武
审核: 张倩
点击:
【文字/张宏伟 图片/王元辰】3月18日,在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五周年之际,吉林大学召开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总结汇报会,会议深入学习和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论述,系统总结和梳理6个重点研究基地的建设成果,明确前行任务和主攻方向,积极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创新,在扎实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高质量发展中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党委书记姜治莹出席会议并讲话。吉林大学哲学社会科学资深教授孙正聿出席。会议由党委副书记韩喜平主持。
姜治莹指出,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为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提供了根本遵循。作为中国共产党亲手创建、与新中国同步成长的国家重点综合性大学,吉林大学创建之初就高度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党的十八大以来,学校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全面加强党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领导,持续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
姜治莹指出,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哲学社会科学,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视程度之高、推动力度之大前所未有,国家层面对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做出了战略部署,为我们提供了源源不断的驱动力和自信心。学校党委审时度势、科学研判,于2022年9月启动实施“文科振兴计划”,召开哲学社会科学工作会议,成立“社会科学研究院”,2023年9月召开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连续两年驰而不息、常抓不懈。学校党委建强哲学社会科学的信心是坚定的,加快文科振兴发展的态度是坚决的。各研究基地是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的学术品牌和服务国家的重要窗口,学校党委将一如既往重视基地建设,全力支持基地面向党和国家重大需求开展应用研究,充分发挥基地在本学科领域内的高端引领作用,相关职能部门和依托学院要全力支持基地发展,共同打造顶尖社科研究的“国家队”。
姜治莹对各基地建设提出四点意见:一要围绕中心大局,争当服务发展的“排头兵”。要强化学术成果产出,提升咨政献策能力,扩大对外合作交流,开展前瞻性、针对性、储备性政策研究,推出更多有思想含量、理论分量、话语质量的高水平研究成果和高质量精品力作,推动跨区域、跨领域深度合作、协同创新,不断提升国际知名度、国内影响力。二要坚持多措并举,做好人才引育的“大文章”。要广开门路引进高端人才,用心用情栽培后备人才,下足功夫培养优秀人才,提高引才聚才的源动力、吸引力,让基地人才“金字塔”的塔基更实、塔身更强、塔尖更高。三要聚合发展优势,画好团结奋斗的“同心圆”。要形成各基地协同共进的发展模式,强化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做好同高端智库的有效衔接,发挥“握指成拳”的优势,激活“涡轮增压”的引擎,推动学科交叉、智力融合、成果联动,共同建言献策,提升服务党和国家科学决策的水平。四要优化体制机制,夯实行稳致远的“压舱石”。要强化数字赋能,优化管理机制,完善激励机制,打破信息孤岛,实现数据互通,以质量和贡献为导向,实行分类分层评价。姜治莹强调,传承好、建设好、发展好重点研究基地,是使命所系、职责所在,更是师生所盼、众望所归。各基地要正视问题,想方设法补齐短板;找准定位,明确特色发扬优势;精诚团结,整合资源全力突破,争取更多的项目、产出更大的成果、培养更优的人才。
会上,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吉林大学哲学基础理论研究中心、吉林大学中国国有经济研究中心、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吉林大学理论法学研究中心、吉林大学数量经济研究中心、吉林大学东北亚研究中心负责人孙正聿、宋冬林、王立新、杜宴林、孙巍、吴昊,围绕新发展阶段党和国家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结合各研究中心目标定位、平台建设、重大任务、发展规划进行了汇报,大家表示要凝聚团队力量、推进团队建设,围绕主攻方向,加强对现实问题的研究,形成有影响的标志性成果,提升咨政水平,优化人才培养体系、培养有影响的代表性人物,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扩大中心的影响力。
据悉,上世纪末,教育部启动实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建设计划,先后分5批在全国66所高校建立了151个基地,吉林大学有6个基地获批建设,排在全国前列。建设以来,各基地聚焦中国之路、中国之治、中国之理,推出了一大批精品力作,产出了一系列治世之策,学校哲学社会科学“思想库”“智囊团”作用充分彰显。
校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李洪明,党委常委、组织部部长姚毓春,学校相关党政职能部门、学院负责人,6个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主要负责人参加会议。